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4-02-13 17:46:45
有关说课稿模板十篇

有关说课稿模板十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课文特点及地位:《故都的秋》所处的单元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单元。现代散文不仅由白话代替了文言,而且由“代圣人立言”变为“表现自己”,由“文章”上升为“文学”,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本课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的教育模式来学习本文,将对散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本次比赛要求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及新课标理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2、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第二、能力目标:

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3、尝试网络环境,结合多媒体,解读经典文本。

第三、情感目标:

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听读朗读,品味语言。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二、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所以,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法和设疑讨论法两种方法。

1、朗读法。在前两个诗歌单元养成的诵读习惯在本单元要加强巩固和发展,训练美读。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设疑、讨论法。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志与意趣,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三、学习方法

这是一堂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体现学习主体的朗读鉴赏课,因此我安排以下四个步骤的学法引导:

第一、课前组织要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

第二、通过多媒体听读朗读,感受作品语言。

第三、深入研读文本,适时讨论,探究其情景相融的艺术手法,感受人文精神。

第四、拓展课堂,结合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

四、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预习题: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风格、作品的写作背景,寻找有关描写秋景的诗文。

我先用多媒体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同时展示京城秋景图片,以浓厚的秋意,渲染情感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音乐结束,我问:当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畅谈感受,回忆或朗诵收集到的描写秋天的诗文。

【名句参考】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刘禹锡)

【名篇参考】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王维《山居秋暝》

欧阳修《秋声赋》

学生通过上述图文的欣赏,自然会沉静在秋意之中,对本文会产生浓厚的求知欲。这时候,我就说:这些佳句名篇,有的描写秋天的肃杀和凄凉,抒发作者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秋情。而郁达夫却以自己鲜明的个性,选择了独特视角,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创作了一篇散文精品。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景如何?秋意如何?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领略故都的秋味。屏幕显示课题和作者。

以上课文导入,尽量控制在5分钟之内。

接着,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及有关课文意境画面。进入教学第二步骤。

听完朗读之后,下面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整体感知作品。

本文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感情真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当结合作者思想和写作背景,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在领读、试读、自由读之后,可安排五幅秋景的重点读。时间分配为18分钟。

读完以后,抓住“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提问:“秋味”是什么?“故都的秋味”可用文中哪些词说明?自然就把学生引入学法指导的第二个环节,即教学过程的第三个步骤:深入研读文本,适时讨论,走近大师,走进作品。

学生找出相应的词语后,屏幕显示“清、静、悲凉”,并进一步说明:这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清、静”是北国之秋的客观实景,“悲凉”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写照,流露出沉静、寡淡的心绪。屏幕显示:“客观实景、主观情感”。

接着继续提问: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让学生带着这一问题速读课文,读后,自由发言。最后,多媒体展示明确“五幅秋景图”: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枣日胜果。

以上为整体把握,4分钟时间。

然后,我设计三个问题,屏幕显示,让学生分组讨论。

1、故都的秋景本应是多姿多彩的,而作者为什么不写红叶似火的香山、游人如织的颐和园、明澈如镜的昆明湖,而只选取了表现“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呢?

2、作者对故都的秋,态度如何呢?结合具体语言,体察作者的内心世界。

3、《故都的秋》美丽而不肤浅,那你是否也会因它爱不能寐,沉浸其中,也会“清、静、悲凉起来呢?为什么?

这一过程着重解读其人文内涵,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是教学难点。我基本上安排15分钟的时间。

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分工与合作,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课前收集了解到的资料,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深切体会作者对故都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 ……此处隐藏13846个字……理解,让学生既读懂词语本身的含义,又能读懂词语背后的含义。

在第二处两次朋友说的话中,引导学生抓住数字感受老人对海鸥亲人般的关爱,再次出示一段文字资料,让学生领悟对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能坚持十年之久去步行二十余里喂海鸥的不容易。通过第二次朋友的话,告诉学生这是一句概括点明老人与海鸥之间关系的句子,将两句整合到一起反复品读。

在第三处描写老人喂海鸥的动作学习中,这段里面值得品读的词语很多,引导学生抓住老人喂海鸥里所关注的细节谈感受,适时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句子,通过充分交流理解“有声有色的乐谱”这幅画面的美好和谐。

在第四处描写老人亲昵的话语中,调动学生的生活储备,抓住亲昵谈感受,在亲昵地呼唤声中理解抑扬顿挫。

在第五处描写老人企盼的目光中,引导学生感受老人的眼神,走进老人内心世界。最后回读: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再次感受老人与海鸥亲人般的情感。

4、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文所学内容,将所学内容串起了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适时补充原文资料,使学生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初步感知了老人和海鸥之间的真挚感情。使学生从理解与品味中获得阅读的愉悦,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有体验地朗读课文,获取阅读体验,在充分体会重点词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具体的语言表达具体的情感,从而感悟文本的中老人与海鸥那深深的情谊。)

五、总结,情感升华

1、出示老人的雕像。

2、此时此刻苦,如果请你来为海鸥老人写一份碑文,你最想对老人说什么呢?生练笔。

3、出示“海鸥老人——吴庆恒”的碑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在理解、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渗透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会情感和人文价值,把语文教学拓展延伸,从学到用的有效落实,使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更浓些。)

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依据人音社课标本普通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的体例,在领略了我国东西南北中多彩民歌的腔调情韵后,就进入了我国丰富的民间器乐单元。在这一版块中,教材安排了鼓吹乐和丝竹乐两部分内容,旨在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对代表性的民间器乐种类有所了解,并对这些乐种的音乐特点和文化特征有所体验与感悟。同时,正如课标中指出的,“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是高中阶段重要的教学内容”,它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热爱,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同时也成为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基础。

在《丝竹相和》这节中,教材以我国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两个民间器乐乐种: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为切入口,选择了各自的代表性曲目《中花六板》和《娱乐升平》为主要教学素材,充分体现了“以点带面,以小见大”的编写意图。

二、说学情

对于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高中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接触过,对演奏乐器、基本情绪、风格有一定的了解。由于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思维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和提高,因此,本课的教学需要根据高中课标的新要求,充分考虑高中生的具体实际,在教学内容、要求和方式上体现出有别于小学、初中的新发展。

三、说设计思路

我的处理是,考虑到学生正是生活在江南地区,江南丝竹可谓家乡的音乐,我将其定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同时兼顾广东音乐,以便于学生在对两个乐种的欣赏比较中,进一步丰富对丝竹乐的感受和理解,保证必要的信息广度。

教学要求上紧密围绕“丝竹相和”这一课题,以学生比较容易产生共鸣、容易参与的丝竹乐器音色的感受、体验为主要切入点,在此基础上,突出一个“和”字,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乐器间的呼应与合作,另一方面更深层次的领略作品中所蕴含着的和谐、谦让的人文内涵。

四、说教学目标

具体的教学目标有三点:

1、感受、体验江南丝竹的艺术魅力(放慢加花和支声复调),体会其和谐、谦让的社会文化内涵。

2、了解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主奏乐器,体验其音色特点。

3、能听辨、区分有代表性的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

五、说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的设计上,我将本课分为四个部分:导入——丝竹乐器听辨——丝竹乐曲赏析——丝竹风格区分。

具体步骤与意图如下:

㈠ 课前音乐《江南好》,配合风情图片

(意图:营造氛围,作好进入音乐课堂的心理准备。)

㈡ 导入

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的演奏形式——重奏、合奏的主要类型——本课主题“丝竹乐”

(意图:将丝竹乐置身于民间器乐的大背景中,前后联系,温故知新)

㈢ 丝竹乐器听辨

竹笛、二胡、扬琴、高胡(运用多媒体视听结合、纯听觉辨别相结合)

小结并过渡:不同地区的丝竹乐风格各具特色。把握其中主要乐器的音色是分辨不同地区丝竹乐的基础。

(意图:与学生的先前经验建立联系,并为后续的听赏奠定基础。)

㈣ 丝竹乐曲赏析

1、江南丝竹《中花六板》(重点)

⑴ 欣赏《中花六板》片段,问题引领:这段乐曲中主要有哪些乐器?

⑵ 点出曲名,简介江南丝竹。

⑶ 结合作品分析江南丝竹艺术特色。

观察曲谱,发现每小节第一拍、第三拍的第一个音有什么特点。

对比演唱骨干音旋律和二胡声部旋律。发现旋律特色。

⑷ 小结放慢加花、支声复调特点。再听片段感受。

⑸ 从分析基础上感悟江南丝竹艺术特色的人文内涵。

⑹ 复听全曲(乐队演奏视频)。问题引领:用自己的语言形容江南丝竹带给你的感受。

⑺ 小结江南丝竹:小 细 轻 雅

(意图:突破以乐器音色为主要教学线索的传统,引导学生关注技术背后的文化内涵。在兼顾音乐性的同时,增强教学的人文性。)

2、拓展欣赏江南丝竹《欢乐歌》主题(乐队演奏视频)

3、广东音乐《娱乐升平》(略)

⑴ 简介广东音乐

⑵ 欣赏《娱乐升平》片段。问题引领:这段乐器中主要有哪些乐器?

⑶ 简介高胡。突出表现力丰富,是广东音乐的灵魂乐器。

⑷ 对比聆听《娱乐升平》和《平湖秋月》感受高胡丰富的表现力和不同的情绪基调。

㈤ 丝竹风格区分

听辨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

三首作品片段:《旱天雷》《丝竹调》《彩云追月》

㈥ 小结

六、说学法

在本课中学生的学习活动重要为“体验”和“比较”。“体验”:身体性参与(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用自己的脑思考)。“比较”:音色、情绪、风格等方面的比较,以利于学生形成对音乐深刻的印象。

七、说教学反思

1、师生互动的充分性和从容性不够。

2、对“和”—作品技术背后的文化内涵的引导方式还可再改进。

3、学生参与方式还可进一步丰富,参与的机会可进一步增加。

《有关说课稿模板十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4 神州国学网 www.szyyyk.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