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说课稿

地理说课稿

时间:2024-02-11 17:46:43
【精华】地理说课稿模板合集9篇

【精华】地理说课稿模板合集9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理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地理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一课时的内容。今天我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和说课堂总结、说达标检测六个环节进行。

一、说教材。

本节教材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有多大、地球仪、地球的运动等四部分容。 “地球的形状”对应的课程标准是“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地球有多大”对应的课程标准是“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地球仪”对应的课程标准是“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地球的运动”对应的课程标准是“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因此,依据课程标准确定“地球仪”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地球的运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知道地球的大小,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2、通过组织学生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

3、通过观察事物和制作地球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说教法。

新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我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法:

1、情境引导法: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地球被确定为球形这个艰难漫长的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积极性。

2、直观教学法: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多媒体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像力,深入掌握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等方面的知识。

三、说学法指导。

1、通过辨图、识图让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基本地理技能。

3、通过完成课堂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苏东坡有这样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以前正是因为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受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那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个什么形状呢?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入热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一环节大约需要1分钟。

2、教学新课:

由于“地球的形状”对应的课程标准是“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为此我这样设计:

(1)展示PPT:地球卫星图片。

(2)展示ppt:盖天说和浑天说的图片。

(3)展示对媒体动画:麦哲伦环球航行示意图。

让学生们阅读课本 “认识地球形状阅读”部分的内容,了解最初对地球认识的三个过程:“盖天说”、“浑天说”、球体。然后设置问题:我们现在都认为地球是球体,那么有

没有谁能举出生活中见过的事例来说明地球是球体呢?给学生一分钟小组交流。设置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形成观察生活现象的习惯。

(4)通过展示ppt上的图片:

事例一:人观察船向远处航行所观察到的船身的变化情况。

事例二:月食观察月球上地球的影子。

事例三:从不同纬度看北极星与地球的高度角。

来补充学生的讨论结果。这一环节大约需要8分钟。

(5)通过过渡语:我们认识了地球的形状,再来认识一下地球的大小。从而引入到下一个学习内容:地球有多大。这部分对应的课程标准是“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为此,我这样设计:

出示图片“地球基本数据”,让学生尝试用语言描述。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一环节大约需要3分钟。

(6)通过过渡语:地球这么大,研究起来不方便,怎么办呢?人们想了一个办法,按照一定比例将地球缩小形成一种仪器叫———地球仪。从而引入下一个学习内容————地球仪。“地球仪”对应的课程标准是“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为此我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给每一个小组一个地球仪,要求各小组观察小地球仪,合作完成下列内容:

1、找出北极、南极、赤道、地轴、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2、观察纬线和经线并归纳出它们特点。

3、观察纬度和经度的划分,并归纳出纬度和经度的变化规律。

4、阅读课本,找出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由于这部分内容难度挺大,加上初一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较低,所以预先准备好导学案,让学生参照导学案来合作完成,这样就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最后让各小组分别呈现合作结果,师生共同总结、评价。由于这部分内容是重点,而且难度大,为此我设计了一个反馈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来巩固所学内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这一环节大约需要25分钟。

五、说课堂总结:

通过让学生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地理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四节《俄罗斯》,我的说课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构思和设想。

一、教材分析。

1、按照课标要求,初中地理教材中区域地理“1—5—5—5”(即一个大洲,五个地区,五个国家以及我国的五个地区)的安排,俄罗斯是5个国家中的一个。

2、俄罗斯地跨亚欧两大洲,是通向世界的桥梁,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今后的学习具有良好的铺垫作用。本节第一课时课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河流和气候等自然特征。这延续了区域地理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认识区域的方法和步骤,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地跨亚欧两大洲的欧洲国家。

2、过程和方法:

(1)分析俄罗斯地形地 ……此处隐藏13570个字……的角度去欣赏,没有从地理的角度去深入想过,经过学生的思考、讨论,他们就能得出结论:我国地势是西高东低。

这只是从经验上得到出的结论,那么我国的地势是否就是西高东低呢?

第三步:用地理的手法去求证。这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10-11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提出“你能参照陆高海深表总结中国地势的特征吗?”接着让学生参照课本图2.1我国沿北纬32°地形剖面图,(以上两个图老师利用投影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建立地势西高东低的模型。这种由形象、直观的颜色到地势高低,由平面到立体的认知过程设计完全符合初中学生认知心理特点。

这是我国地势的第一个特征,还有一个“呈阶梯状分布”如何引出呢?

第四步:我采用的是图示对比法。用课本图2.9和图2.10两张我国地势变化示意图,让学生通过讨论判断,得出结论:呈三级阶梯分布。

三个阶梯有哪些不同的特征呢?这是本节的难点,如何突破呢?我采用多媒体投影(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图)并结合列表比较法。通过对三个阶梯的范围、海拔、地形的对比,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标明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分别是什么?让学生动手完成课本28页的活动第一题,并且要求边做边记忆,把知识落实到地图上,培养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

3、知识拓展应用

我根据课本第28页活动2、3二道题,让学生就我国的地势展开讨论,分析我国地势的利弊,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精神,又让学生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熟悉国情。

最后,根据泉州的地形、地势具体情况,让学生讨论对泉州气候和河流有什么影响?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从自己身边的事物出发,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4、巩固小结

通过多媒体对整节内容的知识网络进行小结

总之这节课中,我是以“什么是地势——我国地势的特征——我国地势的划分——我国地势的利弊——如何利用地势”这一主线展开的。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想”、“说”、“做”自己得出结论。并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能力,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地理说课稿 篇9

大家好,我是赵玉倩,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日本》,本节内容选自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走进国家第一节日本第一课时“日本的自然地理”部分教学内容。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湘教版教材编写由“大洲----地区----国家”组成,层层递减。本节是在认识大洲,了解地区这后走进的第一个国家。因此,本课从内容上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与应用,学好它又为今后学习其他国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能说出日本的位置与领土组成。

B、了解日本的地形特征及其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理解日本的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

(2)过程与方法:

A、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自然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

B、运用板快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学会描述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并会分析一个国家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使学生树立“事物是联系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日本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

(2)教学难点:气候类型及形成原因。

二、说学情

初一学生正处于思维逻辑发展的关键时期,逻辑能力尚不够强,但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因此,在讲授日本时要多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多以图片展示,并尽量联系实际,以增强学生印象。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本节课教材特点,根据教学基本原则和规律,为实现上述目标,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A、在教学形式上力求突破“为了学地理而学习地理”的思想瓶颈,关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话题或生活常见现象,设置问题情境,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B比较分析法,通过对照得出区域地理特征。

C 运用多媒体教学将一些静态的信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唤起求知欲,强调重点,攻破点。

四、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获得必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本节课将对学生进行如下学法指导:

(1)探究能力指导:

学生对日本较为熟悉,因此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思考、讨论来解决问题,重在参与积极思考的这一过程,以培养自我的学习探究能力。

(2)利用生活中的地理:

利用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衍生性,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周围的地理事物,从生活中学习地理,也把地理理论知识用到生活中去,两者要相结合,相促进。

(3)重视地图的作用: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应该引导学生注重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养成从图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五、说教学程序:

[日本映象] 通过一系列学生所熟悉的日本的景观,创设一个生动、诱人情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当中。

[讲述]以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大洲、地区两种范围大小不同的区域地理,如何利用地图判读一个区域的位置、范围呢?今天我们用{观察地图}要求学生自习观察地图,通过地图中了解日本的位置,领土组成。

[组织学生交流]

以小组分组讨论计算的方式让学生动手计算日本人口密度,并与中国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得出日本地狭人稠的特点。

[过渡]展示日本富士山图片,因富士山为活火山,导出

日本这个国家多火山地震、火山。提问思考“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演示日本由于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因而多地震、火山。这样图片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联系实际,学生分组讨论遇到地震时,我们该怎么办?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及利用日本的两个象征之一“樱花”引入气候的教学,过程中结合视频,利用其直观的视觉效果及丰富的内容让学生对气候有心理感受。

出示日本气候类型图

为了体现日本气候的海洋性特征,把其气温、降水以柱状图形式体现与北京进行对比,得出“与亚洲同纬度相比,夏季较凉爽,冬季较温暖,全年降水量较多”的特征。

为了巩固课堂学习我布置了一下练习:

1、课本66—67活动题。

2.搜集日本风俗民情材料,使学生更全面了解国家。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精华】地理说课稿模板合集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4 神州国学网 www.szyyyk.com 版权所有